来源微信公众号:园景人
韩寒小说《他的国》里有个桥段:河里的龙虾因为水污染变大了,镇上的人本想当做“澳洲青龙”来卖,但是发现变异龙虾是红的不是青的,后来取名为“几内亚龙虾”,因为翻字典查外国名字时,“几内亚”笔画最少,排在最前面。
洋名吃香的时代,园艺界也有,而且持续时间不短。就像90年代初,学了港台腔就像在做大生意。
可时代终究会改变,市场的需求也会随之改变。对外参展、对外出口、对外造园......很多园艺的Made in China,正在被人接纳。而相对来说,让我们自己人接纳比让外国人接纳,还麻烦。
ibeefly是学习园艺产品的,产品拥有自己的文化品牌标签,还能让人接受,这样做“国潮”,香不香?
01
在园林园艺界,前几年洋名字的引进甚至热过了技术与品种。
设计师与业主聊天,不储备点“日式”、“北欧风”、“哥特式”的段子,容易翻车。
有次在某植物展会上,一展商挂出了“欧洲海棠”的牌子。他说:这东西就是自己家地里长的,也不知道什么品种,看别人卖“美国海棠”,自己的就叫“欧洲”,又不一样又洋气。
不久前我们主持了一个年会,主题是植物新品种。一位北京园林古建院的设计师给品种持有人建议:再给品种取名时,能不能取个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名字?
我们可以脑补一下:轩辕松、昊天栎、玄女绣球、开天大叶榆......
中华传统文化里,其实不只有“富贵”、“平安”、“幸福”……《山海经》、《楚辞》和《诗经》可以挖出很多。北京奥体旁有个“盘古大厦”,IBM入驻,理念:讲中国语言的世界级建筑。
▲清华大学李树华教授在修剪造型松 园旅学院 供图
02
文化感和新鲜感不能划等号,市场可以为某种新鲜感买单一时,却不会为它倾家荡产。文化品牌更像保理投资,能让财富一点点滚起来。
中国园林一直有自己的独特标签,譬如历代帝都的皇家园林以及江南的苏州园林。
可在古代,这种园林景致更多是上层阶级玩物,好比现在人买了辆宾利,把钥匙别裤子上差不多意思。
《红楼梦》有两次著名的外人进大观园的故事:一次是园子落成时,贾政带着达官贵人游园,宝玉提辞;还有一次,来的是刘姥姥,还喝高了。
如今园林园艺文化所要感染的人群,不仅是贾政和宝玉,更多应该是刘姥姥。我们不需要把每一个花园都建成颐和园,但是可以让颐和园成为大家能理解与感受的花园。
这才是根植于心底的文化。想想李子柒、李宁、故宫……这些“Made in China”,也挺香。
03
文化品牌不只是包装的事。脱下外衣露出底裤的时候,一般更让人感兴趣。很多时候或许不是文化不自信,而是基本技艺不自信。
造园的工艺与材料,植物的品种与品质……缺乏基本功的园艺文化,就像叫花子穿龙袍。
这些年的5月底,园艺界朋友圈都喜欢刷英国切尔西花展。
2020年切尔西花展,中国民营企业推出的“苗夫花园”登场。正月里,投资方与设计方苗夫控股去了一趟英国,与花展策划方交流了设计理念。
对于花园中茶室与中式庭院的设计,花展主办方表现除了极大的兴趣,认为耳目一新。下一步的要点,就是施工。
如何让一些中国传统的造园技艺,在异国他乡展现风采?植物及施工都得下一番功夫。
▲2020切尔西花展苗夫花园
04
切尔西花展打磨了上百年,连带的设计师和材料供应商也打磨了几代人。比技艺打磨更磨人的,是对包容和理解的打磨。
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一个企业想要国际化,价值观与文化认同是最需要去参透的:不卑不亢,平等对视,相互包容。
▲2017年切尔西花展市内展馆
我们认识英国、韩国、澳大利亚几位国外的庭院设计师,他们的业务不仅局限于本国,不断对外输出产品和文化,但同样的,也在接纳。
一位荷兰做植物的朋友Bjorn,他在22岁大学毕业后,只身一人走了40多个国家,在许多国家打过工,他喜欢尝试各种当地的东西。
我们那天吃饭时一直在讨论:见过世面,不是到过多少地方,看过多少风景。而是包容多少不同,包容多少文化。
对了,那天我们狂吃了四盘麻辣小龙虾,不是几内亚龙虾。
5月21日至30日
⏩园旅学院与ibeefly将组织“英国园艺游学”
⏩由花境达人 刘坤良 带队
⏩2天时间深度探查切尔西花展
⏩与花展“苗夫花园”主创团队专场交流
⏩详情见链接《圆梦切尔西,英国游学之旅吹响集结号~》
来,一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