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视界微信公众号
园视界微信号
园视界手机版 网址导航 每天签到 客户联系 你好,请登录  免费注册
  |  
  |  
首页 > 精选作品 >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2018-04-22      浏览:4842      评论:0      点赞:4       分享:0      收藏:-4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1978年落成,总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当年投资9500万美元。

 

东馆作为建筑大师贝聿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完全奠定了贝聿铭在建筑设计界的地位,他也因此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临斜向的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1.jpg


东西馆之间的小广场以花岗石铺地,与南北两侧的交通干道区分开来。广场中央设置了喷泉、水幕及五个大小不一的三棱锥体,这些三棱锥体既是雕塑状小品,也是广场地下餐厅的采光天窗。观众沿地下通道自西馆来,可在此小憩,再乘自动步道到东馆大厅的底层。


东馆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建筑师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又通过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天窗联系在一起。

西北部等腰三角形部分面积较大,这部分作展览馆主体部分(共3层)。其底边朝西馆,也是建筑的入口。三个角上分别突起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1层)。

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共7层)。长边主要为实墙,办公部分只在第四层与展馆相通。

功能区划使两部分在立面形式(主要是虚实)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由于三角形母题的重复运用又融为一体。

 

 

建筑的立面根据内部空间的实际需求产生,展览部分为完全封闭的实体,开敞休息大厅透明;南侧、东侧的办公部分则采用水平长条形分隔的玻璃幕墙。由此形成的立面虚实及雕塑感对比极为强烈。

 

为了与西侧老馆协调,东馆同样采用了来自田纳西州的大理石做外墙饰面,甚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保持与西馆相同,使得建筑师标志性的现代几何体块建筑更增添了典雅柔和的气质。


一个伟大的设计无疑与项目业主有很大的关系,东馆也不例外。美术馆馆长J.C.布朗认为欧美一些美术馆过于庄严,类若神殿,反而使人望而生畏;另一些美术馆则过于崇尚空间的灵活性,大而无当,又往往使人疲倦。因此,他要求东馆应该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的感觉。安放艺术品的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堂”,要使观众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品。他还认为建筑应该有个中心,提供一种方向感。


为此,建筑师在建筑中设置了比例更多的公共休息交往空间,展厅面积相对也不算太大。由于奢侈的公共空间设置,甚至让人产生展室反而是附属的感觉。这也是当年被许多建筑师诟病的“空间大而无当”、“展览面积占比太少”,然而时至今日,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这种“让美术馆成为交往空间”所带来的优越感受。

建筑师以等腰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大厅、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大厅透明的玻璃幕墙可以看到室外的景色,从而辨别方位。厅内布置了树木、长椅及一些艺术品。


大厅高25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天窗下遮阳百叶的折射、漫射之后形成相对柔和的直射光落在大理石墙面及地面上,让人既能感觉到直射光的存在又不至于光照太强。

网架天窗下悬挂着美国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的色彩艳丽的动感雕塑,更为相对严谨的空间增加了灵动色彩。

 

东馆的大展室可以灵活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以适应展品和展示意图,有些房间甚至还可以调整天花高度。

按照业主的要求,视觉艺术中心带有中世纪修道院和图书馆神秘、宁静的色彩,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厅,更容易让人陷入沉思的气氛当中。

东馆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直接采用与大理石颜色接近的清水混凝土,木模板形成了精细的纹理。


   40年后回头看,这个建筑仍然散发出持续的魅力,所谓“历久弥新,成就经典”。即使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能达到如此高度的现代美术馆、博物馆也是屈指可数。“这座建筑物不仅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如是说。


出处:本文译自pcf-p.com/,转载注明出处!


贝聿铭
广东省-广州市

介绍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 贝聿铭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逐步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六十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他从事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开始。「中心」始建于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它的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美国《新闻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称贝聿铭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

  表情

全部评论

4 0 0 -4